太行精神
一、精神内涵
不怕牺牲、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万众一心、敢于胜利;
英勇奋斗、无私奉献。
二、精神解析
以巍巍太行为依托的晋冀鲁豫边区是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创建倾注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凝聚了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百折不饶、浴血奋战、不怕困难、团结御侮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因此,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集中展现。
太行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当中华民族又一次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时,是共产党、八路军发动、组织、武装民众奋起抗击,救亡图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和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华北沦陷、民族危难、国民党节节溃退的紧急关头,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太行山上点燃了抗日烽火,建立起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并很快通过发动、组织、武装人民群众,将根据地扩展到河北、山东,使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正是共产党唤醒了民众,引导他们拿起大刀、长矛、锄头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保家卫国,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
太行精神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形成的军民一家、鱼水依存、并肩作战、百折不挠、艰苦朴素的团结精神。
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八路军是其中的钢骨,当地人民群众是浇铸钢骨的水泥。共产党、八路军之所以能在四面受敌、前狼后虎、围攻扫荡不断的恶劣环境下生存发展为敌后不可抗拒的力量,最关键的是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善于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为了民族生存,不当亡国奴,老年人、青壮年、妇女、儿童都组织起来,成立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在根据地,共产党实行了解放妇女、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等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把农民引向进步和幸福,这是以往历史上没有的,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八路军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根据地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太行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民本精神,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无私奉献的爱民精神。
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不仅以英勇善战著名,更以爱民言行被老百姓称道;八路军走到那里,就把铁的纪律带到那里,也把好事做到那里。八路军在行军打仗时往往露宿,不打扰当地群众。平时住在老百姓家,总是帮助群众挑水、扫地、种田。偶尔碰坏个碗,走时就悄悄地把钱放在碗底或压在炕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的一丝不苟。在根据地,军民更是一家亲。八路军给灾民发贷款,给病人看病,给妇女接产。太行根据地为减轻群众负担,大力发展集市贸易,鼓励发展小商品经济,实行统一累进税、整理村财政、反贪污浪费等,把人民利益真正放在了第一位。
三、精神特质
太行精神形成于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己任,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全部革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太行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在我们党革命精神长廊中,闪耀着不同寻常的光辉;而且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太行精神特质,首先体现在超越历史的先进性。太行精神产生发展于血与火的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新的升华,在改革开放年代得到新的发扬,是党的先进性的生动写照。它总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长期以来,太行人民继承和发扬太行精神,创造了太行精神新的组成部分,李顺达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申纪兰精神等,都给予太行精神以新的内涵,使太行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升华,确保太行精神长盛不衰。
其次,太行精神具有极其彻底的、超越地域的强烈民族性。首先,太行精神实质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在太行军民身上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太行精神在内涵上与民族精神完美统一。全面完整地体现了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内在要求。第三,抗战时期,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太行,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与太行人民一道,共同弘扬培育了太行精神。
再次,太行精神具有实践性。太行精神内在地包含党领导下,太行军民长期积累的革命实践经验,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包含着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传承形成的优良作风。因而,太行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它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炼和升华;又指导实践,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