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共青团发展史
一
20世纪初,江西办学之风日盛。随着各类新式学校在南昌和全省各地的不断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青年学生群体在江西悄然崛起。1901年,江西宜丰人蔡突灵、蔡锐霆、蔡惠兄妹在宜丰组织我群社。不久,蔡氏兄弟迁居南昌,创办新学,与当时在江西大学堂、江西高等学堂读书的杨赓笙、杨秉笙、胡飞、何犹兴、李守诚等革命青年成立易知社。易知社成立后,一方面组织社员刻苦学习新文化,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和反清王朝的宣传。此后,该社大多数成员留学日本,并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加入同盟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南昌、九江及全省许多市县的青年学生进行罢课、集会、示威游行。5月下旬,南昌学生联合会和九江市学生联合会相继成立。南昌、九江学联成立后,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抵制日货、劝用国货活动,并且通过不懈努力使这场斗争从开始的学生罢课发展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形成一个有各阶层各行业参加的大规模的群众爱国活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行在江西得到深入发展。一时,全省各地各种社团和各种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南昌,有袁玉冰、黄道等10余青年组织的改造社和《新江西》书刊;有孙师毅、刘和珍等人组织的觉社和《时代之花》周刊;有袁亚梅,王熙灵等人组织的青年励进读书会和《励进》周刊;在万安有曾天宇、张世熙、王立生等人组织的万安青年学会和《万安青年》;在九江有王子平、严运生等人组织的九江人社等。上述社团和刊物,大都以研究新思想、传播新文化为中心,既对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起较大促进作用,又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江西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1年12月,李立三在萍乡安源煤矿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安源支部,隶属青年团长沙地委。此为江西最早的团组织。
1922年11月,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的江西籍青年、共产党员赵醒侬奉中共中央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委派回江西开展工作,着手创建团组织。1923年1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成立,共有团员7人,即赵醒侬、方志敏、刘拜农、刘玉郎、刘修竹、陈之琦、赵履和。会议推定刘拜农为临时书记。由于江西先有团后有党,在江西地方党未成立前,江西地方团直接接受党、团中央的领导,党、团中央通过江西地方团领导江西人民、江西青年的革命斗争。因此,江西地方团的成立,是江西人民革命史和江西青年运动鞋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江西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江西地方团成立后,立即开展革命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壮大团的队伍。至1923年3月初,全省团员由开始的7人发展到21人。同年3月,江西地方团的活动遭到北洋军阀江西督理蔡成勋的破坏,袁玉冰被捕,赵醒侬、方志敏、刘拜农被迫离开江西省前往南京、上海,江西团的活动被迫停止。
1923年10月21日,南昌团地委成立。自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南昌团地委通过改选,组成8届地委。1924年4月,九江团地委成立。自1924年4月至1926年11月,九江团地委通过改选,组成6届地委。1926年3月,吉安团地委成立。至此,江西出现南昌、九江、吉安3个团地委同属团中央直接领导的局面。南昌、九江、吉安团地委成立后,一方面着手在市区及全省一些县建立团组织,至1927年初,3个团地委已在全省26个县建立了团组织;另一方面,通过办书社、报刊各创办学校及各种青年团体等,在青年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大的,在书社方面有南昌明星书社;在报刊方面有南昌团地委创办的《红灯》周刊和江西学联总会办的《江西青年》,九江办的《九江青年》、《浔光》,吉安办的《吉光》、《吉洲学生》等;在创办学校和青年团体方面,仅南昌团地委就组织了许多便于公开活动的团体,如江西青年学会、江西女青年社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同年10月,南昌团地委成立后,在动员江西的一些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参与江西国民党的改组和地方党部建立的同时,积极建立和发展中共地方党组织。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南昌特别支部成立,赵醒侬为书记。
1926年5月18日,江西省学联总会成立,邹努为主席。学联总会成立后,于当年7月利用暑假之机,从南昌各校精心挑选30余名学生骨干作为学联特派员,分赴全省20多个县整顿和发展各县学联组织。年底又主持召开有数万民众参加的反英反奉示威大全。1927年6月,邹努等被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礼送”出境,至武汉。同年7月,邹努等代表江西学生总会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学生第九次代表大会,邹努当选为第九届全国学联常委。
1926年6月,北伐战争爆发前,南昌团地委分派大批团员和党员一道分赴全省各地发动群众,迎接北伐。同年7月,北伐战争在江西打响后,全省许多团组织及团员青年为配合北伐军的军事进攻,积极开展宣传和组织群众内应活动。1926年11月,北伐战争在江西战场取得全面胜利。在支援北伐战争中,江西省团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省已有35个县建立共青团组织。
1927年2月,共青团江西区委成立,从而结束了原几个团地委直属团中央领导的局面,统一了全省团组织的领导。共青团江西区委成立后,于同年4月2日在中共江西区委的领导下,在南昌市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反击国民党右派段锡朋控制国民党省党部的行动,并狠狠打击了江西国民党右派组织AB团的反革命气焰。
1927年6月,根据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团章规定,共青团江西区委改称共青团江西省委,吴振鹏任书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江西许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不少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在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下,全省许多团组织并没有退缩,他们在中共江西省委和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纷纷转入地下,开展武装斗争。在对敌斗争中,共青团江西省委和全省不少团组织几经破坏、几经恢复。1930年5月,设在九江的团省委再一次遭受敌人的严重破坏。至此,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共青团江西省委已不复存在。
从1931年起,随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在江西周边各地区,先后建立江西、湘赣、湘鄂赣、赣东北(后称闽浙赣省)、皖浙赣、赣南、粤赣、闽赣等7个省,相应建立7个少共省委,从而形成7个少共省委同时存在,并统一受少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局面。1931年~1934年10月,江西境内各少共省委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团组织建设,发展生产,动员团员青年参加战斗,为根据地经济的发展、壮大团的组织、扩大红军队伍以及几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征后,江西苏区少共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地投入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少先队组织和儿童团组织得到迅速发展。1929年,湘赣根据地、赣东北根据地为军事的需要,先后成立少年先锋队组织。至1932年初,江西境内的多数苏展。1930年11月,湘鄂赣省召开少队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全省共有少先队员106800余人;至1932年7月,湘赣省有7万多名儿童加入儿童团;1934年上半年,苏区江西省的少先队总数达108000余人,其中少年先锋队86800余人,少队模范营22500余人。土地革命时期,江西境内各苏区省少先队组织及儿童团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为各根据地文化的活跃、经济的发展、扩大红军队伍及配合红军作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全中国出现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这种形势下,1938年1月10日,江西青年服务团在南昌正式成立。江西青年服务团虽在形式上是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的名义成立的,但实际上仅经过短短几个月时间,青年服务团便成了共产党团结进步青年开展抗日运动的主要阵地。服务团共分10个大队,人数最多时达1000余人,主要成员为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有爱国热情的流亡学生。江西青年服务团在其存在的1年中,在江西全省直机关范围内开展大量的抗日宣传、民众组训、战地服务等工作,是抗战初期推动江西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南昌地区成为江西青年运行的中心,成为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战场。1946年12月24日,北平发生美军强奸北大学生沈崇暴行后,南昌市许多大中专学校的学生纷纷上街举行反美抗暴游行。1947年5月21日,中正大学学生800余人进南昌城请愿,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全副武装的军队、警察、宪兵、特务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大打出手,致使5人重伤、20余人轻伤。血案发生后,5月22日,中正医学院、医专、工专、体专等校学生联合组织“五·二一”事件声援会,发起募捐,慰问中正大学受伤学生。同时,中正医学院、医专等400余名学生冒雨游行,抗议反动当局暴行,声援中正大学学生的正义斗争。全省各地纷纷来信慰问受伤同学。南京、北平、上海等地学生也来电表示慰问和声援。这场斗争持续达1月之久。1949年4月17日,南昌市学生联合会(地下学联)成立。随即,各校组织护校应变会,担负起保护公私财产、保障群众安全、迎接解放任务。5月26日,中正大学进步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冒雨抢修被敌人炸毁的蔡家桥,以迎接解放军顺利进驻望城岗。
二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青年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健康发展,共青团、青联、学联和少先队这四大青少年组织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在社会主义革命各建设的各个时期都作出积极贡献。1949年6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西省工作委员会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地按照中共东西省委发出的《关于建立各级青年团工作委员会的决定》精神,着手建立各级团组织。至1950年底,全省所有的地(市)和大多数县都建立团工委。至1953年5月青年团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全省共青团员已达27万余人。
1949~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全省各级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为稳定新生的革命政权、恢复经济发展和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作出贡献。1950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共青团组织动员100多万农村青年参加农民协会,并和全省农民一道,积极开展反霸清匪、发展生产、巩固土改成果的斗争。1950~1951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青年团组织动员一大批优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军事干部学校。在捐献飞机大炮、反对细菌战、优待军烈属和拥护五大国缔结和平条约签名活动中,全省青年表现出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有250万青年在和平书上签名;并与全省人民一道,出色完成捐献飞机大炮的任务。1953~1956年,全省团员青年在青年团组织的带领下,通过认真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大提高了思想觉悟,加强了社会主义的了解和热爱。全省厂矿企业团组织在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革新挖潜,推广新技术和扫盲运动中,发挥先锋突击作用,涌现出郭清四、蔡友清、杨忠烈、黄正生、瞿兰香等一批青年劳动模范和青年先进集体。农业战线团组织在中共江西省委发出的“五年农业增产计划四年完成”的号召下,建立68600个青年突击队和青年生产队,在抗洪救灾、抗旱保收、积肥、灭鼠、开垦荒地和植树造林等活动中发挥英勇的突击作用。由于广大农村青年和成年老年人的共同努力,江西农业生产在1956年取得提前一年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的巨大胜利。
1949年冬,江西根据青年团中央发布的《关于中国少年儿童团的决议》精神,开始着手在各市、县建立少先队组织。到1950年8月,全省有5市61个县建立少先队组织,共有队员3万余人。过渡时期,江西少先队组织在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在土著人改、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的伟大战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1951年,全省少年儿童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寄近万封慰问信,给前方将士以鼓舞。同年,全省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中国少年儿童号”飞机的捐献活动,仅南昌市就捐献819万元。
1954年10月江西省民主青年联合会首届委员会在南昌市成立。省青联成立后,与全省各地青联一起,通过召开工商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立功誓师大会及组织商界青年报喜队、清产核资服务队、青年突击队等形式,带领各界青年积极投入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伟大斗争中,并在斗争中培养和涌现出一批青年积极分子。
1950年1月,江西省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在过渡时期,省学联和全省各地(市)学联积极组织各校学生开展认购胜利折实公债和捐助寒衣,支援皖北、苏北、河北、河南4省灾民的活动。1951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省地(市)学联和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认真做好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思想动员和组织工作,全省有9660名学生报名参干。1955年10月,江西省学联被撤销。
1956年9月至1966年4月,全国进入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全省共青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参加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在这些政治斗争和群众运动中,广大青年一方面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毛泽东著作群众运动的开展和学雷锋活动的开展,思想品德发生很大的变化,革命干劲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大跃进”的失误等“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青年积极性。1959年,工业战线的青年职工在开展以完成国家计划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全省41万青工中有21。7万青年职工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5万名青工提前3个月跨入1960年。南昌柴油机厂铸工车间青年跃进小组大搞技术革新,用机械化代替手工操作,1年完成13年工作量。农业战线团员青年,在“刻苦钻研、大胆创造、人人争做一个生产战线的革新者”口号的鼓舞下,全省有200万农村青年参加种试验田和科研活动,共建立2万多个青年农业试验场组,300多万亩丰产试验田。是年,全省有近百万名青年工具改革运动,革新和推广175000件新式农具和其他工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探索时期,江西扫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特别是经过1956年和 1958年两次扫盲高潮后,至1959年底,全省已有240万青年摆脱文盲状态,占全省青年总数的60%,并有35万余名青年通过业余学习等途径达到高小、初中文化程序。
1958年3月,在团中央指导下,江西、湖南、福建、广东4个省团委在红色故都瑞金,联合召开共青团工作观摩会(简称四省百县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100个县(江西34个县、湖南18个县、福建26个县、广东22个县)都是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县。会议根据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提出了在四省百县团委中开展以改造低产田、兴建小型水电站、修筑公路、植树造林、文教卫生及技术革新等8项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友谊竞赛。
1958年至1965年,江西各级青联组织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开展节日活动各组织参观访问等形式,向各界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1963年,省青联举行大型报告会4次,受教育的青年达1万余人次。同年,省青联和各市青联协助有关方面,在动员社会青年上山下乡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自1958年起,江西广大少先队员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广泛开展以“培植树木、绿化祖国、除四害、讲卫生、学普通话、讲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3项活动。1958~1959年,全省少年儿童共种树480多万株。波阳县5万少先队员在波阳湖畔绿化荒山。创造全国闻名的“万亩少年林”。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和名目繁多的造反派组织的建立,江西各级共青团组织、青联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均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10月。省、地、县共青团及其所属的团干校、青年报社、青少年宫等被撤销,团所属干部职工绝大多数被下放。1970年初,江西开始整团建团工作,到1972年5月止,全省已建基层团委1580个,占应建的70.9%,已建团支部108300个,占应建的87.4%。1973年6月下旬,共青团江西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选举产生第八届团省委。但是,这次“整团建团”,是在左倾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也给共青团组织带来严重的思想、作风和组织上不纯的问题。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江西青年运动自此重获生机。
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这崭新的历史时期,江西共青团、青联、学联和少先队这四个青少年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积极进取,为江西的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江西共青团组织十分重视广大团员青年的政治理论学习。1983年,团省委向全省青年发出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1987年底至1988年上半年,江西省团校和各地业余团校通过举办党的十三大文件学习班,使全省数万名团员青年受到教育和培训。90年代初,学马列活动在江西高效青年学生中蓬勃兴起。自90年代起,团省委为把全省青年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向深入,在重点抓好省、地(市)两级团委班子理论学习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基层团干部进行了学习培训。1992年至1997年,全省共青团、青联和学联组织举办理论培训班、学习班230多期,成立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小组380多个,发表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570篇,90%以上共青团、青联、学联干部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中国青年报》对江西青年学习邓小平理论作了专题报道。
江西共青团组织重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在道德教育方面,1979年至1981年,团省委为转变社会风气和发扬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和“学雷锋、创三好”活动。1982年在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省有2万多个青少年服务队和学雷锋小组走向社会,广泛开展“为您服务”的活动。从1983年起至1989年止,团省委组织青少年开展以比优质服务、优良秩序、美化环境和学雷锋、学先进为主要内容的“三优一学”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优良、道德高尚的青少年先进集体和
先进个人。团省委在每年“五四”前后都给与给予表彰和宣传。进入90年代后,团组织在青少年中开展了“学雷锋精神、做四有青年”“学赖宁,做党和人民的好孩子”活动。1994年至1997年,由全省共青团组织开展的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率先在全国推行规范化管理,共创建“青年文明号”国家级32个、省级446个、地县级8500个,促进了职业道德建设,倡导了行业文明新风。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江西共青团组织自1983年起,把“五讲四美”活动和“三热爱”活动融为一体,通过开展党史、中国革命史和当地革命史资料等多种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爱家乡、爱江西、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入90年代,团省委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1992年,团省委联合有关部门在全省开展有300多万青少年参加的“我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读书活动;1993年开展有百万青少年参加的“爱我江西读书活动”;1994年开展有1000多万青少年参加的升国旗唱国歌活动。1995年,团省委和全省团的组织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读抗日书、唱抗日歌、看抗日影视片活动。自1996年起,全省共青团组织每年的“五四”、国庆期间,举行18周岁青年成人仪式教育活动。自1996年至1997年,各地青少年组织以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1周年为契机,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截至1998年底,全省共建立和命名4个国家级、17个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共青团组织,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1983年下半年至1987年,全省各级团组织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史建碑”活动。在活动中,由团省委主持编纂出版《江西青年运动史料选编》、《直的猛士》等书刊,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革命传统教材。在几年的活动中,由全省青少年修复和整理的烈士纪念碑、塔、亭、馆达400多处。1986年,由全省700多万青少年捐款建造的方志敏铜像在英雄城南昌落成。1987年,全省共青团组织以纪念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创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60周年活动为载体,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1996年和1997年,全省共青团组织分别以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和纪念建军、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70周年为契机,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多项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江西共青团、学联组织在全省大中学校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全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起于1983年10月,在开头几年,主要以咨询服务、社会考察、参观学习等形式进行。自1987年起,全省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进一步深化。当年,全省有10万余名大、中专学生组成400余个“社会实践活动营”,深入厂矿企业、老区农村、部队营房开展以“三献”(为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为老区建改,为拥军优属献智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百营竞赛活动,其盛况空前。1992年江西省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成立后,全省大中专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从规模、形式、内容到实际效果都有很大提高。1992年暑假,全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已占大学生总数的94%。1995年暑期,全省有近10万大中学生组成1000支扫盲志愿者服务队各400余支科技文化服务队,以京九沿线和吉安地区“百点、百县、百乡”扫盲示范协作区为重点,开展“科技传百乡、千队所万盲”活动。同年11月,江西省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获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颁发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工作获”。同年12月,团省委、省学联又获全国志愿者义务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组织奖。
江西共青团组织带领全省青年围绕江西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地开展建功立业活动。1982年至1986年,全省工业战线团组织开展以“爱岗位、创优质、兴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功赛、能手赛活动,仅1986年全省就有120多万青工参赛,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1987年至1992年,组织开展“双增双节”、“技术比武”活动,增创经济效益近5亿元。全省有80%的青工通过层层技术比武,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1993年至1997年,通过深入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推广的素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据统计,至1999年底,全省参与青年岗位能手 活动的企业达1097个,产生各级青年岗位能手1万名,其中国家级青年岗位能手20多名。1996年至1997年,团省委、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动员组织青年企业家结对帮助26家中小困难企业走出困境。农村青年在80年代通过开展“一团两户”(科技致富报告团、专业户、科技户)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1992年至1997年,全省农村青年通过农业开发取得重大成果46项,获经济效益近2亿元;通过大力实施“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使全省150万农村青年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5000名农村青年成为星火带领人,帮助农村青年立项选项3600个;通过开展优秀青年绿化工程竞赛活动,创造青年绿化工程1万多项,兴办青年林场500个,累计造林500万亩。
江西共青团组织带领全省青年深入开展“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自1979年以来,全省各条战线的基层组织,结合本单位本行业的实际,通过制订规划、落实措施、组织竞赛、评选表彰,很快在广大青年中形成一个人人为“四化”多做贡献,个个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热潮。至1987年,全省县以上团委共表彰新长征突击手达3万多人。团省委先后命名表彰了1000名新长征突击手,100个新长征突击队,300个新长征突击手(队)标兵。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江西青少年工作中一项有特色、有规模、见成效的活动。这项活动于1994年初全省10万大中学生开展“94新春热心行动”开始起动。1994~1997年,全省青年志愿者在团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精心组织下,按照“围绕扶贫做文章,突出重点抓抗洪、立足省情求突破”要求设计活动内容,逐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模式。江西是水患多发省份,每逢洪灾,团省委重点组织青年志愿者抗洪救灾突击行动。1995年,江西发生百年未遇特大洪水灾害,全省各级团组织及时动员和了近20万青年志愿者投身到抗洪救险第一线,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展生产作出积极贡献。1994年至1997年,江西共招募青年志愿者50多万人,开展全省性大型志愿者活动20余次,组织各种青年志愿服务队3万多支,建立不同级别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服务站132个,筹集用于志愿服务的资金达500余万元,提供各种志愿服务1000多万人次。1997年,青年志愿行动被江西省文明委定为省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活动。
江西青少年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开展的“五小”活动,得到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至1992年初,全省青年在“五小”活动中共取得成果64000余项,其中,有4项成果在第二届世界青年发明家成果展览中获金奖,24项成果在首届中国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和新星奖。80年代以来,全省各级青少年组织十分重视少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每年除“五四”、“六一”举行系列活动外,还多次举行全省性的青年歌咏比赛、青年艺术节、青少年美术作品展、少年儿童书画大赛和各种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活跃了青少年文化生活。提高了青少年的素质。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1997年底,全省已拥有地(市)以上青少年宫(中心)6个,县级青少年宫5个,农村青年之家12500余所。
江西各级团组织重视对青少年人才的扶持和培养。1991年至1997年,团省委、省青联及省内8家新闻单位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江西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活动,7年中共评选出70名江西十大杰出青年。全省“十杰”青年的诞生,反映了跨世纪一代青年的风貌,激励着一大批优秀青年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劳动后备军的培养作为“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90年代以来,全省少先队组织以“创五星雏鹰行动”为抓手,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广大少年儿童自强、自律、自学、自护、自理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青基会在全省实施的希望工程取得显著成效。1991年至1997年底,全省希望工程累计募集捐献1.03亿元,救助失学少年95483名、中学生(含中专)1420名、扶助大学生632名、兴建希望小学303所,援建希望书库349个。同时,还帮助118个贫困地区贫困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在实施希望工程中,江西省青基会于1995年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希望工程地、县基金集中管理。创造了“两级管理基金、五级实施救助”的管理新模式,被中国青基会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江西共青团组织重视青少年普法教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健全发展,全省共青团组织把青少年法律保护和青少年维权工作提高到议事日程。1988年5月,团省委成立《江西省青少年保护条例》起草办公室。同年8月,完成《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初稿。1994年4月,省人大八届八次会议通过《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至此,全省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走上法制轨道。1994年至1997年,团省委权益部共接待信访611件,转基层或有关部门处理483起,参与处理91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组团组织仅1997年就接待来人来访1500余起,直接或参与处理400余起,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好评。
江西青年理论研究取得好成绩。1985年至1989年,全省地(市)以上团组织共成立理论研讨会31个,5年中这些研讨会多次举行例会,围绕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开展广泛地、较深入地研讨。1985年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对江西地(市)共青团工作研讨会例会情况,作了专题报道,并发表评论。1989年团省委主持编著出版的中国第一部《共青团学》,获江西省1988至1990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80年代,江西青运史研究成效显著,10年间,全省各级团组织共征集青运史资料1000万字,其中仅团省委和团南昌市委两家编辑出版的青运史资料汇编就达150多万字;编写出200多位青年先烈和青运人物传记、传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青运史研究论文200余篇。
江西青年对外交往日趋活跃。1991年至1997年,团省委、省青联先后接待了数十个港澳台及外国青年团体,选派数百名优秀青年到日本、韩国、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进行访问、研修。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团组织把抓好团的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不断加强对广大团员、团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至1997年底,全省共有28周岁以下青年10773865名,其中团员2223687名,团青比例为20.6%;共有基层团委4824个、团总支6477个、团支部111311个、专职团干部9759名。进入90年代以来,全省青少年组织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关怀下,依靠自身的努力。已在全省逐步形成以共青团为核心,青联、学联、少先队3个组织目标一致,各具优势,协调统一的组织格局。
四
新中国成立后的江西共青团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各地按照中共江西省委发出的《关于建立各级青年团工作委员会的决定》精神,着手建立各级团组织。至1949年底,江西所有的地(市)和大多数县建立青年团工作委员会。青年团江西省工委也在开始建立的三部一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办公室)的基础上,于1951年增设青工部,同年成立江西省团校以及成立“学习建设”社,出版《学习建设》杂志。1952年又增设统战部(统战部与省青联合署办公)。
从1953年团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到1998年团江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45年间,江西省共产生10届团省领导班子。在此期间,全省团的组织机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西省委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西省一、二届委员会分别于1953年11月和1955年3月召开全省团代表大会后产生。团省委开始设6部1室,即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统战部(含青联)和青农部,1954年增设军事体育部。1956年4月《学习建设杂志》改为《江西青年报》(3日刊)。同年,省妇干校并入省团校, 1958年3月,青工部和军体部撤消,两个部的业务分别并到办公室和宣传部。
1949年6月~1953年5月青年团江西省工委负责人一览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杨泽江 书记 (1949-06~1952-05)
张有法 副书记 ( ~1952-05 )
书记(代) (1952-05~ )
吴清明 副书记 (1952-04~1952-05)
1949年5月~1958年3月青年团江西省委负责人一览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吴清明 书 记 (1953-05~1955-05)
王学惠 副书记 (1953-07~ )
韩志清 副书记 (1954-10~ 1956 )
周振远 副书记 (1954-10~1955-03)
书 记 (1955-03~1958-03)
陈志民 副书记 (1955-04~1955-10)
郑 欣 副书记 (1955-05~ )
王显文 副书记 (1956-11~1958-03)
共青团江西省委
1958年3月,按照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更改团名决议的精神,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西省委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西省委,并召开全省团代表大会。从1958年3月至1998年4月40年间,全省共召开8次团代表大会,产生8届团省委领导班子。1958年共青团江西省第五届委员会成立时,其机关工作部门为5部1室,即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统战部、青农部和办公室。1959年6月,成立“少年先锋”社,为半月刊。1960年3月,恢复青工部和军事体育部。同年2月成立“江西青年运动史资料研究室”,8月成立“青少年出版社”。1961年省妇女干校和省工会干校相继与江西省团校合并。1962年青工部、青农部撤销,业务并到办公室,同年6月《江西青年报》改为《江西青年杂志》(半月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江西团组织瘫痪数年,于1973年6月恢复,召开第八次共青团江西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共青团江西省委。部门设置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1979年5月,团省委机构调整,部门设置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青农部、学校工作部(包括少年儿童)。
1980年增设统战部,同年5月,恢复江西省团校和江西青年报社。
1983年5月,团省委机构又一次调整,其机关工作部门为6部3室,即: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青工部、青农部、统战部、办公室、研究室、青运史研究室。1992年5月,全国青少年井冈山活动营地成立,同年11月,江西省青年报社改为江西青少年报刊社。同年5月维护青少年权益部成立。
1994年团省委实施机构改革,改革后团省委机关内设机构为8部1室1委,即: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青农部、学校部(少年部)、统战部(联络部)、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实业部、办公室、机关党委。团省委下设6个事业单位:江西省团校、中国青年旅行社江西分社、江西青少年报刊社、全国青少年井冈山活动营地、江西省青少年事业服务中心、江西省希望工程服务中心。
1958年3月~1997年共青团江西省委负责人一览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周振远 书 记 (1958-03~1965-01)
王显文 副书记 (1958-03~1966-04) 书 记 (1966-05~1968 )
王治民 副书记 (1960-04~1962-11)
蓝志民 副书记 (1960-04~1963-12)
王天德 副书记 (1960-04~1965-11)
傅文仪 副书记 (1966-04~1968 )
谭阳辉 副书记 (1966-04~1968 )
吴隆安 副书记 (1966-04~1968 )
高冬梅 副书记 (1966-04~1968 ) 副书记 (1973-09~1982-06)
姜佐周 书 记 (1973-09~1982-06)
王福生 副书记 (1973-09~1982-06)
胡菊芬 副书记 (1973-09~1986-03)
曹筱凤 副书记 (1973-09~1985-09)
盛长生 副书记 (1973-09~1980-08)
丁耀民 书 记 (1982-07~1989-11)
贾善来 副书记 (1982-12~1983-09)
代理书记 (1983-09~1986-12)
黎细保 副书记 (1982-07~1989-11)
桂水金 副书记 (1983-09~1987-05)
严 平 副书记 (1983-09~1987-01)
舒国华 副书记 (1985-02~1993-06)
李春燕 副书记 (1985-02~1993-05)
温新华 副书记 (1987-05~1991-08)
万继抗 副书记 (1987-05~1992-04)
黄建盛 副书记 (1991-08~1992-05)
书 记 (1992-05~1996-10)
陈卫民 副书记 (1992-05~ )
冯桃莲 副书记 (1993-05~1998-04)
傅卓成 副书记 (1996-05~1998-04)
钟志生 副书记 (1996-12~ )
潘东军 书 记 (1998-04~ )
曾庆红 副书记 (1998-04~ )
蒋 斌 副书记 (2000-09~ )